空气中酝酿的往往不是好事, 我们不需要等到大难临头,再来辨别危险,在我们日常生活里,就能嗅到身边的野蛮和恶意……人们抱着净化一切的渴望,诅咒你任何一个小的错误……一切的危险,无论在过去和将来,总被裹在迷雾里,而在当下又戴着面具……一件事只要发生了,它就永远不会结束,它来源于某事,又受事后的评议影响,以致于事件重新聚合,延续下去……假如过去是不光彩的,那现在已然蒙羞,直到耻辱进入了坟墓,墓志铭也将一直被修改。
——阿伟

《白丝带》
阿伟:
很多人都说这部电影描绘的是纳粹的童年,但哈内克的初衷是拍一部关于德国北部平原金发儿童的电影。
我认为片中最复杂的角色就是牧师,因为他一直对罪恶那么的憎恶。结果就是他的女儿克拉拉为了报复,杀死了他的笼中鸟。孩童超限的暴力让牧师自己也感到害怕。而在圣餐礼那一幕,克拉拉看父亲的眼神好像在鄙视他一般。
印象很深刻的还有马丁走在桥栏上的场景,这也发生在农妇意外死亡的同一天。马丁说想看看上帝会不会让他死,看来上帝还是疼爱他的。
该隐:
电影开场就是一个医生骑马被绊倒之后生死未卜,紧接着就是农场的一个农妇意外死亡,之后则将视线聚焦于小孩。我感到片中所有的孩童都存在一种死亡焦虑。比如说医生的儿子问姐姐“死了是什么意思”,他已经意识到了死亡这件事情的难以理解。
因为最近我刚好在看欧文·亚隆的《存在主义心理治疗》,书中提到死亡焦虑是一个人最本质的焦虑。他通过对儿童的观察发现,人在幼年时就有了对死亡本身的焦虑,几个月大的婴儿就会发现客体的消失,意识不到客体的存续性。但是成年人会通过各种各样的变形把这种焦虑潜抑住。
也许马丁走在桥上,寻找一个全知全能的上帝,就是他对抗死亡焦虑的方式。孩子在对抗死亡焦虑的过程当中,会衍生出各种各样的对抗机制,包括他怎么样看待自己的死亡、对待别人的死亡,其人生观、世界观都会随之发生改变。
Youkee:
印象最深刻的一幕是医生的儿子跟姐姐对话,知道他母亲不是多年前去了旅行而是死了之后,他就把眼前的餐具一把推到地上。很惊叹哈内克对儿童的行为刻画得这么细致精准。
不过我认为如果说这个片子影射了纳粹分子的童年,好像也过于局限化了。电影海报上的“白丝带”下方有一行很小的副标题,意思是“一部德意志儿童故事”。影片看下来,他确实在几对具体关系中勾勒出一幅诡异的儿童群像。
如果跟纳粹联系在一起,我感觉影片里有一种集体净化的倾向。从牧师给犯错误的孩子系上白丝带,提醒他们始终当一个纯洁无暇的人,再到智力障碍儿童被残害。自认为高贵、纯净的人,占据统治地位去对其他人进行支配。
“白丝带”的象征让我联想到纳粹宣传经常借用血统的“纯净”来矫饰他们的种族清洗政策。两者在符号的使用上有一种奇妙的联系。
赵寻:
我很好奇为什么影片直接以医生被陷害开场。是因为村庄里这种相互迫害的结构在故事开始之前已经存在?可能在此之前,这个乡村已经长期处在一种高压的状态。
印象很深刻的是,牧师家里那种分明的秩序与规训,比如儿子们亲吻母亲的手、女儿们亲吻父亲的手那一幕的对称秩序。这种对于身体的仪式化的规训,很难想象是在一个家庭内部存在的。不过,片中对于亲子关系的描绘,也有和我们的经历颇为相似的地方,过度的压抑都会产生虚伪的人。
该隐:
所以说这可能不是纳粹的童年,是人类普遍经历的童年。
因为片名是白丝带,我就一直在关注影片里对白色的运用。一个是象征洁净的白丝带,还有就是在下雪的时候,空镜中多次出现大面积的刺眼的白色。所以,我想“白”也有一种掩盖的意思。潜藏着那么多罪恶的村庄,在落雪过后异常白净。
Youkee:
看起来整个村庄是一个非常封闭的小型社会,甚至跟当时的外在环境有点格格不入,因为他们还有土地贵族(容克,Junker),那个时候已经1913年了。
影片在很靠后的部分才揭示出时代背景。一战爆发了,似乎这个村子才从一个时空凝滞的状态突然步入历史时间。此时我才意识到,他们这种村庄内部的暴力好像有了一个外部性的呼应与出口。可能在村庄里,暴力导向的是个人死亡,但是在世界范围内暴力导向的结果就是大规模战争。
该隐:
我认为影片呈现的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乡村社会,以贵族为中心,然后就是围绕在贵族身边的人。其实贵族和佃农也并不全然是一种压迫的关系。贵族对整个村庄是要负担起很多责任的。影片就展现了这样几个家庭之间的关系,贵族一家,以及贵族的附庸管家一家,医生一家,农夫一家……还有教师喜欢的那名女生的家庭,看工作状态与家庭环境应该是工薪阶级,她父亲也说到自己“周末都不能休息”。故事就在这样一个看起来非常典型的传统社会结构中展开。
Elaine:
大家有没有注意到在一战爆发之后,影片里的叙事者说的一句话是“期望跟失望并存”。期望的是一群人,失望的又是另外一群人。我觉得影片在阶级的矛盾与对立这一方面的展现是很入微的。但是对于儿童这个部分,我认为导演有一点用罪恶的结果来倒推罪恶的源头,结果过于夸饰了儿童的恶。
该隐:
影片很震撼我的一幕,是那个智障儿童的眼睛被戳流血的镜头。我看的时候也在想,为什么导演安排了这个角色?在宗教里面痴呆的人是圣愚,是受难者,是替人类来承受罪恶的。我们在后面听到的这个小孩极其痛苦的哀嚎,亦是承受了很多人的罪恶。
Elaine:
关于这个小孩为什么会智力障碍,这是我很疑惑的点。出生的小孩智力障碍,可能的情况是窒息,脐带环绕,或者在怀孕期间有窒息的潜在因素,或者是想流产而药物作用不够。但这个小孩是产婆的孩子,产婆是不太可能生出这种不健康的孩子的。
阿伟:
哈内克的这部电影,某种程度上也是面向当下的。每一天都在发生电影里这样的事件,其实是倒果为因还是无限归因都不重要,他最终拍出的就是我们看到的现实。比如萨尔瓦多接收美国遣返的移民,我们能预测到美国会这样处理移民问题吗?在关于犹太人的最终解决方案之前,纳粹的策略首先是建立隔离区,然后加快了犹太人向外移居的速度,有说把他们转移到马达加斯加岛上去,后来又说运到巴勒斯坦,最后才把目光转向了肉体的消灭。
该隐:
所以感觉哈内克还是很悲观的。这种遗毒在哪一代才能停止呢?这种暴力的因子,似乎会一直传递下去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