¥ 0.00

购物车里没有产品

我不在那儿,他不在这儿

迈克尔·帕金森(Michael Parkinson)说了一件发生在悉尼一家顶级餐厅的趣闻:那晚他在邻桌看到了独自就餐的传奇人物鲍勃·迪伦(Bob Dylan)。帕金森一直渴望邀请迪伦上自己的节目。或许,《死亡模仿者》(Dead Ringers)的演员们才能还原他们之后的那次相遇。

毫不犹疑,帕金森果断选择直接上去打招呼。当他走向迪伦的餐桌时,整个餐厅鸦雀无声,此时的传奇人物正全神贯注地品尝着美食。帕金森轻轻地凑过去说话:

“呃,迪伦先生,我……”

“他不在这儿(He ain’t here)。”这个不接受采访的人冷冰冰地说,连头都没抬。这次会面就此结束,帕金森识相地离开了。

迪伦的神秘气质,他不愿受束缚的态度,以及他作为一位真正的艺术家的傲气,都在他拒绝这次采访时体现了出来,就像在过滤垃圾电话一样。这甚至比“我不在那儿”或者“不是我”更好,可能更适合托德·海因斯(Todd Haynes)的电影《我不在那儿》(I’m Not There):一部颇具个性的关于鲍勃·迪伦诸多面孔的致敬之作。

这不是一部传统的传记电影,而是一部电影肖像,演员们扮演了迪伦的诸多侧面——甚至这些角色并非真正的迪伦,而是有着不同名字的迪伦形象。海因斯在影片中穿插了真实的歌曲、影射和碎片、引语和参考;回响着鲍勃·迪伦形象、思想和专辑封面的影子。而在这一切之中,迪伦本人依然难以捉摸。

马库斯·卡尔·弗兰克林(Marcus Carl Franklin)饰演了一个名叫伍迪(Woody)的11岁非洲裔美国人,象征着于迪伦有恩的伍迪·格斯里(Woody Guthrie)。克里斯蒂安·贝尔(Christian Bale)饰演了民谣吉他英雄杰克·罗林斯(Jack Rollins)。本·卫肖(Ben Whishaw)饰演诗人阿瑟·兰波(Arthur Rimbaud),描绘了迪伦从政治转向私人倾向的转变。希斯·莱杰(Heath Ledger)饰演罗比(Robbie),一个反主流文化的电影演员,描绘了迪伦的阴暗面:自私、保守、厌女。理查德·基尔(Richard Gere)饰演老年流浪汉比利(Billy),他从这个邪恶的世界中撤退。最抢镜的是凯特·布兰切特(Cate Blanchett),她女扮男,扮演了裘德(Jude),这个角色代表了在英国“犹大”(Judas)巡回演出期间,摒弃了原声民谣,选择高亢电吉他的迪伦。只有布兰切特和贝尔真正模仿了迪伦的表演方式,而且布兰切特的表现更出色。应该说,精彩绝伦。

这部电影并非按顺序展示这些角色,而是以平行的方式展现;一些相同的动作在他们不同的生活中穿插,暗示着这些角色在迪伦的创作中所具有的永恒普遍性。这是一种戈达尔式的手法,否定了传统传记片的预设,即关于某人的本质真相可以在几个小时的线性时间里被讲述。但我怀疑,这也是一种对迪伦充满敬畏的仰慕者所采用的技巧,他们害怕直接冒犯以及遭到帕金森式的拒绝。

影片的构思还原了迪伦难以捉摸的魅力,尽管迪伦本人在2003年一部糟糕至极的电影《蒙面与匿名》(Masked and Anonymous)中出演,差点毁了这种神秘感。他在片中出演了一个影片里和迪伦性格非常相似的角色:杰克·费特(Jack Fate),一个法外之徒和吟游诗人。这种糟糕的cult形象遭到迪伦的粉丝们全球性地抵制,尽管《我不在那儿》可能有助于抹去这层记忆。

《我不在那儿》探讨了一个很容易被嘲笑,一个不合时宜的主题:艺术家为了生存而需要改变和发展。布兰切特扮演的过渡期迪伦是关键。她不仅成功地模仿了迪伦,还以极大的同情心和机智,展现了迪伦对那些目光短浅的中产采访者的困惑和愤怒,他们总是喜欢找出所谓的致命破绽——找到迪伦改变了音乐风格和观点的证据。一名轻蔑的BBC记者(由布鲁斯·格林伍德饰演)傻傻地坚持要在迪伦身上找到虚伪和不真诚,但他却无法从音乐本身来评判。迪伦自嘲地对着一个被钉在十字架上的基督雕像大喊:“唱你的早期作品,伙计!”许多媒体人没有意识到,正是这种对改变的渴望,驱使使迪伦创作出了那些广受欢迎的“早期”作品。这让我想起了纪录片《美国与列侬》(The US Vs John Lennon, 2006),影片中傲慢的采访者试图通过以列侬的“旧”风格来贬低他的“新”风格,但采访者显然对两者都不了解。

最终,这部电影可能只适合迪伦的粉丝和迪伦学者,这并非是个容易取悦的群体。《我不在那儿》是一部充满敬意的再现,试图将荣耀的云雾重新环绕在这位伟人身边——那些可能在近年来已经消散云雾。

电影很好地展现了那个时代的氛围——60年代阴暗、虚伪的一面。然而,一些假访谈有些类似《摇滚万万岁》(Spinal Tap,1984),电影没有托德·海因斯(Todd Haynes)的杰作《远离天堂》(Far From Heaven,2002)中那种卓越的形式感和强烈的激情。很久以前,海因斯因另一部音乐电影《超级巨星:卡伦·卡朋特的故事》(Superstar: The Karen Carpenter Story,1988)陷入了麻烦,这部电影用芭比娃娃重现了卡伦和理查德·卡朋特(Richard Carpenter)的生活。

英语无字幕:Superstar: The Karen Carpenter Story


这是一部没有预算的低成本作品。这部作品展示了一种幽默讽刺的态度,海因斯可能试图摆脱这种风格。毕竟,他也应该有权享有艺术家能够改变的特权。然而,这部作品具有一种勇气——去冒犯一位尚在世并有可能起诉的明星,而《我不在那儿》中的角色拼贴则没有这种勇气。

凯特·布兰切特是这部电影的瑰宝,也是它的难题。她的选角非常出色,对迪伦举止的精准模仿产生出一种颇具启发性的异化效果。然而,当她没有出现在镜头前时,影片黯然失色,她的存在不幸地使其他男性演员的表现显得平庸。如果布兰切特是唯一一个出现在屏幕上的迪伦,这也可能会成为一个被过度消费的噱头。海因斯正确地控制了她的角色时长:放到了一个不可思议的客串之中。她饰演的迪伦聪明、自信、具有最佳艺术气质:她是各大奖项的有力竞争者,也是观看这部电影的一个很好的理由。

谢谢您的支持!
明德影像
明德影像
明德影像是一座人文档案馆,线下资料馆坐落于地扪书院,致力于数字档案保存与公共教育研究

最新文章

系列观影 | 巴贝特的盛宴,找回心中遗忘的恩典

10月17日 19:30 系列观影《巴贝特之宴》

观影会|幸福与面子的两难,在秋日品一颗爱情糖的酸甜

华裔导演伍思薇,用一部轻松的爱情喜剧,道出了东亚人们在爱里常常遇到的普遍困境

玛克玛尔巴夫十部佳片:“拍电影是为了呼吸”

Taste of Cinema 选出的玛克玛尔巴夫最杰出的 10 部电影

观影会| 如何编织波斯地毯

对于西亚大地上的游牧民族来说,“Gabbeh” 就是生活本身。这样的地毯永不复制,因为一个故事不会重复两次

相关文章

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