观看伊朗电影是“惊奇”的过程。
莫森·玛克玛尔巴夫(Mohsen Makhmalbaf)属于伊朗新浪潮第二代导演,与阿巴斯几乎具有同等的影响力,其作品一如他百折千回的生命,拥有更加复杂多变的影像风貌。从“捕捉真实”到“暴露虚构”,他的影片一开始便是刺向现实的武器,直指政治,溢出影院,加入到社会抗争中去。
在玛克玛尔巴夫的镜头里,伊朗的城市永远笼罩在灰白的蒙雾中,摄影机投下战歌式决绝的阴影。而在这部电影里,他离开了绝对主义的“黑白”,拥抱波斯文学与诗歌中超验的色彩,跃入更深沉的生命悠游。
魔毯 گبه (1996)
《魔毯》(Gabbeh,1996)是玛克玛尔巴夫“诗意三部曲”(《万籁俱寂》《园丁》)的第一部。
而实际上,这个项目一开始只是要制作一部由地毯商赞助的纪录片。玛克玛尔巴夫来到伊朗西南部偏远的山谷,Qashqai 和 Bakhtiari 的游牧部落据此生活。几个世纪以来,他们始终在制作一种波斯地毯 Gabbehs。
对于西亚大地上的游牧民族来说,“Gabbeh” 就是生活本身。这样的地毯永不复制,因为一个故事不会重复两次。如果她们横渡沙漠,那毯上就会出现明媚的黄;遇到婴孩降生,就会织出小孩的模样……
出生、养育、爱情、逆境与死亡,随着玛克玛尔巴夫走进一张张存在方式的自传式记录,他的纪录片逐渐变成另一种故事——虚构的织网,Gabbeh 的传奇以一种“伊朗诗意现实主义”的抒情形式被搬上荧幕,Gabbeh 也成为呼唤影片主角的名字。
一块毛毯顺流而下,涟漪泛起…
剧情:Gabbeh 正是这位从地毯上奇迹般显形的年轻女子,开始向一对老夫妇讲述一个禁忌之恋——父亲反对她嫁给自己心爱的男人。在游牧部落迁徙的途中,痴情的骑手在夜晚发出狼的吼叫。月复一月,季复一季,“待你的叔叔成婚、待你的母亲分娩、待去过集市、待接过羔羊、待翻过扎格罗斯山脉…” 这对恋人终于无法再等下去…
“生命是色彩,爱情是色彩,生命是苦难,爱情是苦难。”
玛克玛尔巴夫自己说过,“Gabbeh”是他对色彩的致敬。原色无处不在,红色的罂粟、黄色的小麦、绿色的草地…
他向我们展示了,游牧部落如何从大自然中提取色彩,为织物染色。最为童真的一定是 Gabbeh 的叔叔在游牧课堂进行的“色彩教学”。染色性的感官逻辑超越了常识,在结构与形象之上跳跃。
生活在路途中发生,在行动与反映的交汇处,编织存在之地形。这是记忆成熟之地,伊朗人称之为“baqa”(存在),在神圣的亲近与永续中沉淀至此。
其中自然主义的诗意与宁静可能深受苏菲派的影响。就像罗杰·伊伯特(Roger Ebert)说,”像这样的电影如冥想或音乐,能促使我们思考更为重要的事情”。“Dhawq”(道格),即未经中介的“品味”,在观者的心中,也成为了最终的现实。
线下观影:玛克玛尔巴夫 两部作品连映
Images from the Ghajar Dynasty(1993年,17分钟)
x
《魔毯》(Gabbeh,1996年,75分钟)
主持人:youkee
选片人:youkee & 阿超
时间:9月12日 19:30
地点: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花城大道3号皇朝阁1005时光艺术画室
报名费:38元/人 (会员半价参加 19元/人,首次报名赠送1个月会员)
报名方式:添加明德影像微信报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