八月,我们开设了电影私塾“公路电影”主题研讨班。
通过一个月的观影、阅读、深入讨论,参与者再结合自身职业或生活经验做出自己的小报告,每个人都收获颇丰。
文德斯公路三部曲,最终幻想15,自驾经历分享
分享人
本期公路电影研讨班,我们每周讨论一部电影,从文德斯的公路电影三部曲《爱丽丝漫游城市》、《错误的举动》和《公路之王》,再到他最特别的一部作品《德州巴黎》,我们从电影出发,展开自己对公路,对旅行,乃至对摄影与电影的理解。我将为这次讨论做一次总结式的分享,不会深入到每部电影去分析,这样没看过电影的朋友也能听懂。同时我也将摆出这次研讨班我们为该主题收集到的一些有趣的资料,作为延伸。
另外,关于公路电影主题,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反而是一款游戏:《最终幻想15》。这游戏巧妙地运用了公路和摄影元素到游戏中,它如何做到的?它用对了吗?我想对此谈一谈我的看法。
最后还有时间的话,我会分享下我在甘肃和青海公路旅行的一些感受,就当做是一次旅行分享。
公路文化与美国
分享人
鲍德里亚写过,美国文化仿佛一种海市蜃楼,而你在横穿美国的公路上旅行时,地平线之下的城市被映照在穹顶上,你所看到一望无垠的风景,既壮丽,又魔幻。公路文化与美国文化密不可分,为什么公路旅行片多出在美国?国土的大小或许是一个决定性因素,但是否还有其他原因?公路旅行文化和资本主义之间又有何联系?
梦境与旅行
分享人
基于我最近的旅行经历与旅程中的记录,与观看文德斯的影片和写作时的感悟,做一些个人分享。梦这个元素将作为一个线索串联分享的内容。
诗,摄影和旅行
分享人
在「文德斯向前行」的开篇,文德斯谈到他的电影母题是“人该如何生活How should one live”,因而我们在他的公路电影中看到的仍然是问题本身,无论是文德斯本人还是电影中的角色,无论是文德斯本人的电影拍摄旅程,还是电影中角色的旅行,都保持着一种向前探寻的姿态,如同「公路之王」里张开双臂滞空的耶稣雕像”,在某种意义上来说,他的公路电影可以视作是对这一问题的拆解,而非解答。当一种宏大的探讨落在具体的人的身上的时候,问题就具有了一种令人信服的“私人感”。-我为什么出发?-我是如何走到了这里?
-我要去向何处?
而从中拆解出来的一个最关键的问题,文德斯在「错误的举动」中,透过彼科恩朗读的诗歌的尾句,直截了当地提了出来:为何我与世界之间总是隔着浩大的空间?
旅行、诗歌以及影像本身共同构成了这一拆解的全过程,拆解突出地呈现在他的公路电影中,却又不止于此,在文德斯的摄影与诗歌作品,甚至在文德斯的艺术生活本身里,我们都可以看到旅行、影像与诗歌三者的并置与交融。
我想分享的,恰恰也是过去这一个月公路电影之旅给我最深的启发—— 旅行、影像与诗歌作为时间的承载体,是如何共同为我们提供了进入一个瞬间的可能性;而在这个被无限放大的瞬间之内,过去、现在与未来又如何共存其中。
材料
《爱丽丝漫游城市》(1974)
导演: 维姆·文德斯
编剧: 维姆·文德斯 / Veith von Fürstenberg
主演: 吕迪格·福格勒 / 耶拉·罗特兰德尔 / 丽萨·克鲁泽 / Edda Köchl / Ernest Boehm…
类型: 剧情
制片国家/地区: 西德
语言: 德语 / 英语 / 荷兰语
上映日期: 1974-05-17(西德)
《歧路》(1975)
导演: 维姆·文德斯
编剧: 歌德 / Peter Handke
主演: 吕迪格·福格勒 / 娜塔莎·金斯基 / 汉娜·许古拉
类型: 剧情
制片国家/地区: 西德
语言: 德语
上映日期: 1975-03-14
片长: 103 分钟